{{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我們重新開放PayMe付款,敬請留意

現可使用點數折現回贈於訂單,可回贈訂單5%的金額,優惠期有限!

惜食共享,現推出免費餸菜包給有需要人士,另外$160不完美蔬果包,歡迎免費登記及選購,詳情點擊!

可持續海鮮 17種瀕危魚香港街頭吃得到

環保海鮮

香港人性喜食生猛海鮮,但香港人繼續吃瀕臨絕種的海鮮不停口,引起環保團體的關注。

什麼是環保海鮮?

不論是野外捕撈還是養殖的海鮮,只要能在不損害海洋生態系統未來的前提下滿足我們的飲食需求,就屬於環保海鮮。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一直推廣環保海鮮,並推出《海鮮選擇指引》,鼓勵大眾及業界選擇在綠色及黃色列表上的環保海鮮,為保育海洋資源出一分力。



有資料說,香港人均年消耗海鮮六十五點五公斤,由於香港本地海域幾無海鮮可撈,香港已成全球第十大海鮮進口地,香港人吃的海鮮九成依靠進口。

然而主張保護海洋生物的環保團體發現,有十七種被列為受絕種威脅的魚類物種,在香港街市檔出售,情況相當嚴重,呼籲香港市民及政府要採取緊急保育行動,以免相關魚類絕種。

香港環保團體「識揀海鮮」與亞洲環境保育研究機構「ADMCF」合作,於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六月展開香港街市珊瑚魚調查,選擇曾被其他同類研究抽樣調查的大埔街市及荃灣楊屋道街市調查。結果發現,兩街市共有十七個物種被IUCN列為受絕種威脅,當中五種是易危,包括東星斑、老鼠斑、泥斑、龍躉及皇帝星斑,兩個物種石斑與蘇眉更屬瀕危水平,即其野生品種將可能滅絕。

調查發現,八成種類活石斑魚,包括未成熟的石斑魚香港街市仍有出售。海洋保育項目研究者佘國豪說,過度捕撈情況嚴重,但現時受管制的瀕危物種卻只有蘇眉,明顯對受絕種威脅的魚類保護力度不足。

環保團體呼籲,消費者要懂得揀選環保海鮮食用,以保護海洋生態。他們計劃明年第一季推出指南,將世界自然基金會及IUCN的瀕危物種名錄收納,圖文並茂介紹魚類的特徵,以免香港消費者被錯誤的魚類標籤誤導。

環保團體主張食用「環保海鮮」,即以盡量不會對海洋環境帶來傷害的方式捕捉或養殖的海鮮,以及目標品種未受過度捕撈所威脅的海鮮,這些海鮮來自受到良好監管的漁業及養殖場。


保育海洋,與香港人有甚麼關係?

海洋保護區影響我們的海洋生態健康﹑海鮮供應,同時與康樂和旅遊業等都息息相關。不過現時只有2%香港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保育程度嚴重不足。甚麼是海洋保護區?



甚麼是《海鮮選擇指引》?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制定有關指引旨在開創飲食新潮流,讓愛護海洋成為消費者的責任。 

該指引涵蓋超過70種在本地街市、超市、冷藏食品店、餐廳內常見的海鮮品種,並將其分為三個類別:

市面海鮮分三個可持續發展類別

🔴「綠色—首選」
🟡「黃色—次選」和
🟢「紅色—避免」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於2007年推出首份《海鮮選擇指引》,並於2013年作出修訂。《海鮮選擇指引》為一份工具,讓市民及餐飲業持份者分辨出海鮮的可持續性,指引涵蓋70多種香港常見的海鮮品種,令大家購買及食用海鮮時可以作出明智的決定。世界自然基金會不同分會的專家根據物種的野外種群數量、原產地、生產方法及漁場或漁業管理,評估這70多種海鮮的可持續性,並由海洋科學家覆核。這些海鮮被分為三個類別:「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以及「紅色-避免」。以便消費者作出正確選擇。海洋科學家依照本會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共同制定的準則,嚴格評估指引中無論是野外捕獲,還是人工養殖的海鮮品種。 



參考資料

1. 《餸您健康》常用海鮮選擇指引(建議、想清楚、避免)

海鮮選擇指引
2.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海鮮選擇指引 2021》 下載 


認識街市的活珊瑚魚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