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星期一的訂單已爆滿了,已超負荷,可選星期二或稍後日期,颱風安排點擊

我們即將提供免主菜餚系列及4小時到會服務,敬請留意!

我們現已提供送貨物流服務到離島區(包括長洲、南丫島及坪洲)。詳情點擊。

常用海鮮選擇指引(建議、想清楚、避免)

香港人對海鮮的需求龐大,每人平均於一年間消耗65.5公斤海鮮,較全球人均食用量高出3倍。現時在本港食用的海鮮,約有百分之90由逾170個國家及地區進口。因此,我們對海鮮作出的選擇對海洋有著深遠的影響。

世界自然基金會分別於2021年推出《海鮮選擇指引》修訂版(2017年),指引將香港市面上的70多種海鮮分為三個類別:
In 2021, WWF launched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Seafood Selection Guide (2017), which divides more than 70 types of seafood available in the Hong Kong market into three categories:


建議 RECOMMENDED

這些海鮮來自管理完善的漁業。其捕撈或養殖的方法對環境影響較小,是消費者首選。
Seafood comes from well managed fisheries where seafood is caught or farmed in an ecologically-friendlyway - the preferred choicefor consumption.

想清楚 THINK TWICE

這些海鮮來自的漁業存在不利可持續發展的風險。應以「綠色- 建議」類別海鮮為首選,偶爾才食用「黃色- 想清楚」類別的海鮮。
Seafood comes from fisheries that are at risk of becoming unsustainable. Only consume this seafood occasionally. Green "recommended" seafood should be your first choice.

避免 AVOID

這些海鮮來自不可持續發展 的漁業。牠們的野生種群遭過度捕撈,無論捕撈及養殖的方法都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現階段應避免食用。
Seafood comes fromunsustainable fisheries,and is over-exploited, caughtor farmed in an ecologicallyunfriendly way. Avoidconsuming seafood fromthis category.


✅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列為無危險物種 (LC) 🐟

🐟 該物種被認為是優質食用魚,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市場上經常可見。它通常使用手釣和底拖網捕撈,是休閒釣魚者和商業漁業的目標。在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它也被休閒漁業、手工漁業和商業漁業捕食,部分漁獲物出口到國際市場銷售。事實上,在其分佈的許多地區,它都被商業漁業捕食。在中國南方,人們正在水產養殖中繁殖牠。由於該物種分佈廣泛、族群穩定,且在某些地區受到嚴格保護,它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無危物種。

🟡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VU) 🐟

🐠 該物種被認為是優質食用魚,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市場上經常可見。它通常使用手線和底拖網捕撈,是休閒釣魚者和商業漁業的目標。在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它也被休閒漁業、手工漁業和商業漁業捕食,部分漁獲物出口到國際市場銷售。事實上,在其分佈的許多地區,它都被商業漁業捕食。在中國南方,人們正在水產養殖中養殖牠。由於環境因素,該物種在中期內可能面臨較高的滅絕威脅。如果未達到極度瀕危或瀕危的標準,則被列為易危物種,但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說法,其野生族群未來面臨較高的滅絕風險。

識別瀕危物種 

WWF 使用 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識別全球瀕危物種。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全球最全面的生物物種保育現況清單。物種按滅絕風險從高到低分級。任何等級劃分都包含一系列量化標準,包括極危和瀕危;滿足其中任何一項標準,物種就有資格被列入該級別的受威脅物種名錄。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www.iucnredlist.org

WWF 目前尚未將 IUCN 的「易危」物種納入本指南的情況說明書中。雖然我們認識到這些物種也面臨風險,買家在購買時應謹慎避開這些物種,但這些材料的首要任務是識別目前處於極度危險中的物種。許多脆弱的種群可能受益於諸如漁業保護計劃(FIP)或其他機制的保護計劃,以減少捕撈壓力,遏制並扭轉可存活生物量的下降趨勢。我們鼓勵合作夥伴與這些瀕危漁業合作,使其走向永續發展,避免崩潰。如果您擔心自己購買或食用的物種可能處於危險之中,請考慮與您當地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辦公室合作,識別這些瀕危物種,並製定採購這些物種的替代解決方案。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是各國政府之間達成的全球協議,旨在遵守相關規則,以監測、監管或禁止受威脅物種的國際貿易。 CITES 列出的物種分為三個不同的保育等級。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www.cites.org;要搜索 CITES 列出的物種,請訪問 www.speciesplus.net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涵蓋了世界上最瀕危的動植物。這些物種或其產品的國際商業貿易被禁止。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涵蓋了尚未瀕臨滅絕,但如果貿易繼續不受監管,可能會受到威脅的動植物。這些物種或其產品的國際商業貿易被允許,但需受到限制。

本出版品所使用的符號

Identifying At-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