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本地信譽農場計劃
🚚 最快送貨時間 : 隔日送。
🐝 供應商 / 產地: 蔬菜統營處 / 本地信譽農場
🔖 認證 : 漁護署認可信譽農場
🔅 我們提供當地的、可持續的選擇。我們用一個公平貿易的價錢,直接向農夫採購,定價令到生產者、消費者有一個可持續的關係,我們三方的共同得益是最多的。
🌱 供應商介紹: 香港農業園是新農業政策其中⼀項主要措施,協助培育農業科技和管理現代化農場的知識,⿎勵農業現代化,
⻑遠協助提升本港農業的整體⽣產⼒。農業園將設於新界古洞南,可提供約80公頃農地,並分兩期發展,⾸先以較⼩規模開展,務求盡快先開放部分地⽅供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及受收地影響遷徙農⼾使⽤。
🛍 產品資訊:
溫馨提示:信譽菜 ≠ 有機菜
跟農夫學買菜心 點為之「菜有菜味」?
你懂得買菜嗎?將這個問題投向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答案。主婦每天買菜,對她們來說買菜的重點在於選菜的技巧;廚師大批入貨,對他們來說買菜是要選對供應商;愛下廚的人多追求外觀與品質,對他們而言價錢與質量是成正比的。
其實,打從一開始我們便錯了,在壟斷市場主導下,我們的選擇經已先行被人過濾、取捨,將剩下來少數、有偏向性的選擇留給我們,這還算是「選擇」嗎?簡單如一株菜心,亦可分成「有菜味」與「沒菜味」,吊詭的是,我們買到的絕大部分是後者,在談一切買菜與選菜的技巧前,我們先有必要認識何謂「真實的菜」。
菜有菜味
「菜有菜味」聽來就像飲食節目上出現的台詞,令人貽笑大方,倘若換作是農夫跟我說出這樣的一番話,我會頓時收起笑容,願聞其詳。「菜的味道與其生長期直接相關,簡言之,生長期愈久,菜味愈濃,我們吃的菜大多從內地運來,內地農夫為了刺激農作物生長,種植時下了化學肥料,一般要近五十天才可收割的菜,他們在第二十天已經長得又大又綠,看起來甚至比自然種植的菜更美觀,入口卻幾近沒味道,這就是『沒菜味的菜』。」
局限了選擇
在沒比較之下,記者從不曾懷疑過菜的味道很淡,亦從未幻想一直存在着濃味十倍的菜,只因我們都被市場與街市局限了選擇,市場內的菜販賣的都是又大又便宜的內地蔬菜,若將透過正常種植法,那些成本高又較小株的蔬菜,放在同樣的市場售賣,不用明言,也能想像結果!在超市更不用說,上架費、穩定供應量、低買入價,在一堆苛刻的條件下,選擇更是寥寥無幾,久而久之,我們默認了這些沒味道的菜是「正常的蔬菜」,新一代慣性陪父母到超市買菜的兒童,甚至以為蔬菜是從超市長出來的,在教育水平穩步上揚的同時,我們對生活的認知卻少得可憐。
「菜心可看花和莖,選剛開花而還沒結果的那些為佳,剛開花的菜心代表生長至高峰期,未結果即營養還未轉化到果實內,此時味道最濃,再看莖的底部,中間呈白點的代表纖維較多,難以咀嚼,要吃嫩身便要選沒白點那些。另外,吃菜時我們通常會以一個準則來評定它的品質─脆嫩,所謂脆嫩即吃起來爽脆多汁,咀嚼時沒有渣(纖維),要分辨出這些脆嫩的蔬菜,先看其莖的底部是否仍然濕潤,且沒有白點,若檔主允許的話,可將莖部的一小部份弄斷,若斷開的部份沒有牽絲,即表示沒渣。
🥘 食譜:
🔅 注意事項:
本地信譽農場計劃
信譽菜即信譽農場計劃下出產嘅蔬菜。 1994年漁農自然護理署及蔬菜統營處攜手推行信譽農場計劃,鼓勵農友正確及安全使用農藥以及用優良、環保嘅方法進行耕作。 希望設立一個制度令市民一眼便可辨認該菜產品屬安全出品,這樣可同時保障市民健康及生產者利益。
檢測方法之一就係農夫會喺預計收割蔬菜前嘅一段日子唔用農藥,即係蔬菜安全收割期,遵從安全標準,減少農藥殘留。當然大家食用前都要再用清水徹底將蔬菜沖洗,咁就食得更安心又放心!�
國內信譽農場計劃
計劃初期,得到本地農民支持下,獲信譽資格的農場數目不斷增加,信譽蔬菜數量節節上升。因應香港的農地多發展為新市鎮,有不少本地農民返回國內耕種,而市場上每日需求達過千噸蔬菜,其中四成由內地供應,其毒菜事件又全涉及大陸菜場,所以漁護署將源頭管理擴展至本地農民在國內經營的生產基地。基於返回國內耕種的本地農民多是蔬菜聯合總社的社員,而且菜聯社負責人熟識國內蔬菜運作,故以菜聯社做中介人,協助將信譽農場計劃推廣至這些國內供港菜場,作為供港安全優質蔬菜後勤生產地。
信譽菜知多少
顧客評價
{{'product.product_review.no_review' |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