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我們目前工業化的食物體係依賴單一種植、大規模集中飼養與大量使用農業藥物、抗生素等投入品。這些做法的環境後果如何?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壤品質受損,環境污染,人類與飲食有關的疾病增加。
我們需要立即採取有針對性的行動,以建立一個更公平、更營養、更永續與更具韌性的食物體系,從而減少未來疾病大流行的可能性。
案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案例名稱:愈園計劃
案例簡介:人類面臨氣候變遷、土壤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挑戰。然而,當前城市消費者的生活與食物生產和土地分離,缺乏關於食物來源、身體如何透過食物與環境交互,以及食物系統如何威脅土地與海洋的認知。同時,大學食物浪費現象嚴重,人們對食物與健康和低碳的關聯認知不足,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外送消費帶來的健康問題凸顯。
在此背景下,四川美術學院「愈園計畫」生態藝術教學計畫將學校一處建築垃圾堆放地轉化為社區食物花園。透過生態藝術行動探索食物森林、社區堆肥、土壤修復以及種子保存等多個主題的教育與實踐活動。透過跨領域的社區共學與生態藝術實踐,培養生態素養,進行自然、社會、文化與教育的整體療愈,增強個體與社區的韌性,並積極響應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等危機。
此案例圍繞著食物主題,融合了生態藝術、永續食物設計、科研及社區服務以樸門永續與系統性思維為指導,面向學生、教師、家屬及廣大社群,在四川美術學院及其周邊社區內組織涵蓋生態食物生產、社區堆肥、垃圾轉化、能源與水培養、校園養蜂、動物棲息地營造、種子食品生產、社區訓練活動、垃圾轉化、能源與水培育生物等生態包括以修復人類與食物關係的「療癒廚房」計畫;專注於本地食材製備的「食癒冬藏:生態藝術工坊」活動;藥食同源主題的「可食校園」項目,以及深化食物與身體聯繫的「嚼」工作坊。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該案例透過「療癒廚房」計畫推動堆肥技術從內部到校園週邊的推廣,截至2021年9月11日,該計畫共轉化生廚餘28.12噸,並協同處理園林綠化垃圾7255.53kg。這些轉化的堆肥使得土壤含碳量和肥力顯著提升,採用生態種植模式促進了土壤修復並改善微氣候。同時,多樣化的老種子保育促進了植物韌性並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積極應對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危機。
在健康意識提升方面,案例透過多元的“食愈活動”,利用校園在地生產或野生生態食材,讓學生參與採摘、加工與烹飪的“食愈”活動。將植物作為藝術、溝通與建構關係的媒介,在「慢食」體驗過程中感受食物帶來的身心療愈,並探討社區食物系統的相關問題。
此外,該案例多次參與展覽、論壇,並在媒體上廣泛傳播,具有社會影響力,為未來大學食物系統建設提供了範例。
在傳統大學中,探索同學、社群深度參與食物系統相關主題仍處於邊緣狀態,因此在未來,需要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在微觀層面賦權與賦能,促進公眾反思,建構公共意識與參與意識,以實現更大範圍的行為改變效果。
第一部分:個案旨在解決的問題與良食倡議的關聯性
植物領先:每次進行廚房專案均使用素食
當地當季:採用校園在地食材或野生的生態當季食材烹調,每次工作坊準備階段對食物進行溯源。
循環永續:進行社區堆肥,生產當地食物,製作永續餐具,並與餐後廚餘一起堆肥。
生物多樣性:著重以生態農耕方式促進生物多樣性。
食物教育:透過參與式的藝術行動帶領社群了解我們的食物來源、能量輸入輸出系統、舊種子、生態種植、化石農業等議題
健康飲食:優先攝取野生或生態種植食材。
第二部分:案例行動解析
維度一:食物生產供應
1. 生產
廚餘堆肥
此案例建立的愈園堆肥系統,在不同階段分別將學生食堂大部分生廚餘或是學校水果店所有果皮運往愈園進行堆肥,同學參與運輸、測溫、堆肥與翻堆,並搭建了多功能的堆肥設施,將生廚餘轉化為肥沃的腐殖土。
生態食物生產
在校園內進行採用混作、覆蓋免耕、無化肥、農藥、除草劑的生態種植實踐,並鼓勵同學生產健康食材。達到土壤保護,促進生物多樣性與改善微氣候的效果。
2. 生態
此案例將堆肥計畫進行校園社區範圍的概念推廣與實施,關注土壤修復及氣候變遷。同時,計畫在四川美院校園內將一處建築垃圾堆放地轉化為社區食物花園,並開展修復式生態藝術項目,幫助改善城市社區微氣候。
「種子行動」計畫在癒園以及其他校園的公共空間建立保存原生自留種的“種子圖書館”,師生可透過獲取本土農作物或野花野草的種子進行自留種保護實踐,學習種子採集相關知識,並建立人與土地、祖先、社區和未來的聯繫。
3. 生活
癒園計畫的「療癒廚房」計畫將食物作為媒介,透過組織師生、校外公眾及親子家庭,引發對工業食物體系的反思,透過發酵食物製作建立與微生物的親緣,採集與收集種子喚醒對自然、地方性和本土性的感受。透過製作、品嚐與分享食物感受,生態食物的生命力與能量,觸發身體多感官的聯覺,建立人與食物,與自然更緊密的連結。
「食物森林」計畫邀請川美師生及教職員家屬參與本地食物生產,以模仿自然運作模式進行城市生態農耕,建立健康土壤、身體、食物與社區的連結。
維度二:食物消費環境
1 . 可獲得性
疫情期間讓學生在宿舍參與種植,保障學生取得無化學農業和除草劑的食品;同時在疫情期間參與土地修復,幫助學生建立與土地的連結。
2. 社會環境
癒園計畫建立了整合藝術、科學與社群的跨領域生態藝術行動,建立了大學與社會公眾的互惠機制,幫助推動建立富有連結意識、凝聚力和生態韌性的大學社區有機體。
維度三:食物消費需求
1. 資訊和教育
療癒廚房
「癒園計畫—療癒廚房」關注飲食健康,將鄉土植物、舊種子/自留種、堆肥與土壤修復作為計畫關鍵字,定期進行工作坊傳遞相關概念。為師生及社群提供直接觀察與環境互動的機會,思考本地生態系的相互聯繫,提升選擇永續健康食物的能力與行動力。
兒童生態美育課程
愈園為社區兒童提供免費的生態美育與生態素養培育,計畫發起者透過轉化生態藝術本科課程,使其成為連結社區中小學生的媒介,並由大學生和研究生組織與策劃相關工坊活動,使其成為在大學社區開展的、連接不同年齡層次的教育紐帶。幫助社區兒童以體驗式的學習培養萬物連結、循環多元的系統思維與創造力,以新的感官感知、體驗周遭世界。
此案例不僅能幫助同學在實踐過程中強化生存技能,同時,透過理念與意識的傳遞,幫助學生了解生態食物,建立起可持續健康食物系統相關議題的系統性思維。
2. 行為轉變
療癒廚房計畫的參與者透過參與活動在永續健康食物的選擇上有積極改變,例如,參與者透過工作室分享的老種子種出了多樣化的番茄等食物;也有參與者開始專注於訂購與食用生態蔬菜;還有參與者開始關注老品種水稻,將家中主糧作物換成生態種植的老品種大米等。
研究生同學舉辦的「嚼」工作坊,透過咀嚼的日常行為,來放大感受食物能力,提倡慢食,從而照顧我們的身體,從關注日常飲食行為深化食物與身體的聯繫。
3. 產品體驗
「療癒廚房」以食物作為藝術的媒介,以接地氣的方式把植物性食材加工成地方特色食物;以多次不同主題的工作坊帶領參與者感受可持續健康的飲食方式與工業化農業生產的食物之間的差異,從而增加學生對於可持續產品的認可和選擇。
本科小組同學的「可食校園」計畫在學校清潔阿姨的帶領下,引領學生認識川美校園藥食同源的野菜。
第三部分:案例的正面影響
PEOPLE |案例對人類健康和福祉的正面影響
計畫引導參與者以校園在地生產或野生的生態當季食材來滋養身體,透過學生自己採摘、加工與烹飪的“食愈”活動,提倡“慢食”,反思外賣與快餐文化,在動手實踐、勞動、合作的過程中,享受與食物、自然、同伴的互動過程,獲得身心靈的整體療癒。
PLANET |案例對自然環境的正面影響
堆肥計畫已將川美28.42噸生廚餘化作腐植土生產健康食物,為土壤增碳增肥。以混合、覆蓋免耕、無化肥、農藥、除草劑的生態種植方式,來修復土壤,促進生物多樣性與改善微氣候。以多樣化的老種子保育來促進植物韌性,促進生物與食物的多樣性,並積極應對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危機。
PROSPERITY |案例對經濟繁榮、社會包容和公平起到的正面影響
案例目前已組織多次食物主題的行動,其中「療癒廚房」長期計畫透過組織師生、校外公眾與親子家庭參與,引發參與者對食物體系問題的關注,修復我們與食物/自然之間的聯繫。
「食愈•冬藏:生態藝術工坊」活動mapping校園食物,透過食物的採摘、烹飪與分享,與地方知識、傳統智慧和天地四時進行連結。這些活動會購買本地生態小農的生態食材,進而支持本地生態經濟與農業。
此案例將樸門永續中的系統性思考遷移至社會發展與教育場景,幫助參與者建立看待食物系統的整合性和創造良性關係的觀點。
第四部分:案例目前仍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面臨的挑戰
1.建立更廣泛的公眾參與與輻射範圍
由於城市擴張、現代化農業、工業食物系統、快餐文化等多重因素,在大學校園內推進可持續食物相關的議題參與公眾討論,仍有很大的挑戰。
2.引起學校層面的深度關注與參與
此案例目前處於初期階段,在校園環境中,對於永續健康食物系統的建立關注較為缺失,且樸門概念相對邊緣化,理念的推行和普及比較困難。同時,如何克服大學現有形成的外賣/快餐體系的阻力,推進可持續食物系統在校園環境的落實,同時轉化為有十幾影響力的落地項目,是下下來該案例的關注重點。
未來展望
未來,案例講繼續以食物作為重要主題,將療癒廚房作為生態藝術工作室的主要功能之一,持續在大學社區組織關於素食、生態/低碳飲食、均衡營養等方面的活動,並以食物為媒介開展生態藝術行動,透過公眾號、市集活動、繪本、出版物等多樣化形式進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