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徐熙媛 (大S) 於2025年春節至日本出遊,染上流感併發肺炎突然猝逝。她年僅48歲,正值壯年,不是大眾印象中易成重症的老弱高風險族群;消息一出,大批民眾湧入醫院所搶打流感疫苗,有些診所疫苗一早就打完了,要打得等。原本還有20萬劑乏人問津的公費流感疫苗,變得搶手;即使須自費,民眾也接受。
流感真的這麼容易要人命?
打開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的黑歷史,它曾被視為致命瘟疫,在1918年
全球大流行(西班牙流感)期間造成約5億人感染,兩年間高達5千萬人喪命,成為人類史上僅次黑死病的致命流行病。
青壯年為何也會因流感喪命?流感重症又有哪些徵兆呢?民眾如何自保?
百年過去,醫療科技進步,雖已有流感疫苗、抗流感藥物,
香港並無流感相關因流感重症死亡數據 (見香港衛生防護中心2001年至2024年主要死因劃分),至於台灣,每年有上百人因流感重症死亡。回顧近10年,根據台灣數據,其中以以2015~2016年流感季最為嚴重,總共造成1,924名重症、408名死亡。值得注意的是,當年中壯年流感重症發生率並不低於兒童,免疫力不弱的50~64歲族群裡也有65人死亡。
可見,流感不單對長者、幼兒有威脅,即使不是印象中的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即使是年輕人、中壯年感染流感病毒,也可能成為重症而死亡。
肆虐百年的流感,20世紀初靠放血、吃瀉藥治療
自20世紀初以來,全球已發生過4次流感大流行,部分感染者病情急轉直下,產生肺炎和呼吸衰竭而喪命。過去沒有良好藥物可用,1918年時主流療法是放血術、或服用強力效用瀉藥。
怪誕的治療方式自然是無效,當時有一半流感死者是正值20~30歲的青壯年,死者幾乎皆死於「併發症」,從當時驗屍報告發現,肺部咳出血、耳朵出血、腹肌和肋骨有撕裂現象。直到1933年由英國科學家威爾遜・史密斯(Wilson Smith)在一位流感患者身上分離出來首例A型(H1N1)流感病毒,對此疾病終於有初步認識。
如今流感病毒已被發現近百年,它仍像連續殺人犯恣意奪取人類性命。WHO統計每年全球仍有10億例流感病例,其中300~500萬例併發重症,無疑對社會、醫療都是極大負擔。
流感如百變萬花筒,有疫苗、有藥物也不會消失
造成人類浩劫的流感病毒,其實非常渺小,只有80~120奈米,接近人體細胞膜厚度;外形呈現球狀或管狀,是一種RNA病毒,每百萬次複製就會出錯一次,具有容易變異的特性。
變異特性讓流感病毒在人類的世界中,以不同變貌不斷蹂躪宿主。流感病毒依抗原性的不同又可分為A、B、C、D四型,差異為病毒外套膜上的兩種醣蛋白HA、NA。
新聞中常聽到H1N1、H3N2、H5N1、H7N9等,都屬於A型流感,這型別不只在人類間互相傳播,也可感染禽類、哺乳類動物,還可能出現跨物種間傳播;有些則從特定動物體內分離出來,例如豬隻分離出H1N1,馬體中分離出H3N8。
2016-2017年度香港及選定海外地方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覆蓋率(1)
香港2016-2017年度目標兒童組別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覆蓋率
香港2016-2017年度65歲及以上長者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覆蓋率
此外,A型流感病毒又會讓不同HA、NA可互相組合,變出不同亞型。舉例來說,H1N1顯示含有HA-1和NA-1。同理,H3N2病毒則含有HA-3和NA-2。這種抗原性的變異,即便人體曾被病毒感染,或是曾接種過疫苗,對病毒仍然具可感受性,還是會染病,這些特性使得流感疫苗多年來無法「打一劑保終生」,必須每年施打保平安。
全球通常較大規模流行都是A型流感(H1N1、H3N2)及B型流感(維多利亞株、山形株),歷年觀察感染A型流感症狀都會較B型流感更嚴重,而後者特色在於腸胃道症狀較為明顯。過往只有三價流感疫苗,仰賴WHO預測未來流行病毒株並製作成疫苗、每年抽換疫苗成分;若流行的病毒株與預測的不同,疫苗保護力便有所折扣。
有些民眾擔憂萬一猜錯病毒株不就白打?並非如此!
衛生防護中心指出,流感疫苗株吻合能提供40%-60%保護力;即便疫苗株不吻合,仍然有3~5成保護效力,因此政府和醫生均鼓勵民眾接種流感疫苗,提早獲得保護力。
不是老年人才會中標,中壯年得流感也會重症?
流感幾乎年年捲土重來,唯獨COVID-19疫情期間,全民防疫做得好,口罩戴得牢,加上勤洗手,讓台灣流感重症及死亡數首度為零;疫情後,國際間交流驟趨頻繁,易感的宿主增加 (7),全球流感疫情再度升溫。
流感病毒基本再生數(R0值)(6) 的中位數約為1.28,主要傳播方式是吸入他人咳嗽和打噴嚏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或是手摸到帶有流感病毒的物體,再觸摸到自己的口鼻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如果得了流感,應該就待在家裡,避免上班、上學再傳染別人;若一定得出門,必須配戴口罩、勤洗手。
即便是健康的成年人,得到流感也會極為不舒服,宛如「全身像被車輾過」。初期主要上呼吸道產生症狀,像是喉嚨痛、咳嗽、鼻塞、聲音沙啞、乾咳等,接連產生全身性疾病表現,高燒、肌肉酸痛、全身無力。若無法在發病2天內即時給與抗流感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所以,若有流感症狀,千萬不要拖,立即就醫;即使在外旅遊,也須提高警覺。
流感病毒攻擊非同小可,會造成組織損傷和發炎反應,類似大S中壯年得流感後病逝的個案,並非罕見。以2023~2024流感季為例,總死亡人數398人中,就有37人是25~49歲病逝,每十萬人口的累積死亡率甚至高於幼兒及青少年。
反觀一般感冒,幾乎不會產生併發症,正是「流感」與「感冒」截然不同之處。
流感的併發症特別容易好發在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具慢性疾病患者、肥胖者(BMI≧30者)、免疫功能不全者等。流感可能讓患者本身慢性疾病惡化,病毒還可能攻擊心臟,造成心肌炎、心包膜炎;直達腦部造成腦膜炎;直接侵犯肺部造成病毒性肺炎,一旦病程發生猛爆性進展,惡化非常快速,若未力挽狂瀾,可能引發敗血症、感染性休克。
文獻指出許多潛在的疾病會增加流感相關肺炎的死亡風險,疾病包括:血液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腎功能不全、晚期肝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疾病(general lung disease)、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厭食症等。
除此之外,流感也容易造成「繼發性肺炎」:若得到流感後一週,病情卻持續加重,免疫力下降,身體可能二度感染肺炎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持續破壞上呼吸道。
研究發現,流感住院的患者中,細菌感染發生率為11.2%。
看似健康年輕人、中壯年,得到流感有時反而比年長者病得更嚴重,原因除了本身有慢性病外,常見原因可能是病毒引發身體不適當的免疫反應,細胞激素產生激烈發炎,進而造成全身性損害,俗稱「免疫風暴」的「過度免疫反應」,導致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死亡。
打疫苗為什麼還是感染?重症危險徵兆出現速就醫!
流感進展為重症前有許多危險徵兆,醫師提醒必須要提早注意,包括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等,這時極有可能是病情正在快速變化,一定要及早就醫。
以2011~202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之次級資料及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通報系統估算,每年門診就醫流感病患中約0.6%需住院治療,其中9%病患需住加護病房治療;一旦併發重症,死亡率約為26%。
目前接種流感疫苗仍是公認最有效的保護方式之一,但台灣流感重症及死亡的個案中,9成都未接種過疫苗。流感疫苗保護效果會因不同族群而略有差異,但至少感染風險可減少40%~60%。不過,要注意的是,接種完疫苗並非百毒不侵、完全不會感染,而是大幅降低重症機會。
百年過去,流感對人類的威脅一直存在著,如影隨形、伺機伏擊人類,每年發病率、損害的經濟成本仍然相當高;但民眾常易輕忽「流感」二字的殺傷力。如何讓民眾提高對流感的警覺度,是公衛教育的一大挑戰。今年開春的新聞喚醒民眾對流感應有的戒懼,我們必須記取不幸,永遠為下一次病毒來襲做準備。
專家/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
轉載於台灣報道者 The Reporter (www.twreporter.org)
備注
(1) 香港、台灣和英格蘭的數字指在各地政府推行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下,個別人口組別的疫苗接種覆蓋率。數字不包括自費在私人市場接種疫苗的人士。
(2) 在台灣,2016-2017年度疫苗接種計劃推行安排如下:6個月至未滿6歲的兒童在衞生所或合約診所接種疫苗,6至18歲的兒童/青少年則在學校接種疫苗。
(3) 數字包括在安老院舍工作的照顧工作人員。
(4) 在英格蘭,2016-2017年度兒童疫苗接種計劃推行安排如下:2歲至未滿5歲的兒童在普通科診所接種疫苗,5歲至未滿8歲的兒童則在學校接種疫苗。
(5) 數字包括在公營及私營醫療機構接種疫苗的人士。
(6) 基本再生數(R0值)(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全名為「基本傳染數」或「基本再生數」,在所有人都無免疫力的情況下,平均一名確診者從染疫到康復或死亡期間,能傳染給幾個人的數值。若R0值為1就是一名感染者可傳給1個人,當R0>1病源會呈現指數型增加,傳播力強,成為流行病。
(7) 易感的宿主指無法抵抗病原體侵入身體繁殖導致感染的人,某些人比較容易成為易感宿主,例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及有醫療需求的人。如今高齡化社會易感宿主變多,再加上若未積極打疫苗也容易成為易感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