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我們重新開放PayMe付款,敬請留意

現可使用點數折現回贈於訂單,可回贈訂單5%的金額,優惠期有限!

惜食共享,現推出免費餸菜包給有需要人士,另外$160不完美蔬果包,歡迎免費登記及選購,詳情點擊!

癌幹細胞:化療不能消除腫瘤的原因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癌症,每年有逾 4,000宗新症;即使發現得早可以手術切除,仍有五成以上病人會出現腫瘤復發或轉移。

彭詠枝 化療不能消除腫瘤的原因

癌病人復發箇中原因是一個迷

為何有些病人會復發,有些能幸免,箇中原因一直成謎。香港大學醫學院發現導致大腸癌轉移的癌幹細胞,現時的化療藥根本無法殺死這些癌幹細胞,導致病人癌症復發,故必須研發新方法能對付。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化驗廿七名病人的大腸癌細胞,發現八人有癌幹細胞的標誌CD26,其中五人以手術切除腸癌後八至十五個月,癌細胞再度復發並轉移至其他器官;癌細胞擴散至其他器官是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香港大學在全球首次發現,腫瘤內的 CD26+癌幹細胞是令癌症擴散及復發的關鍵,及早透過驗血發現病人有癌幹細胞,可作出針對性治療。


傳統化療藥不能殺死癌幹細胞


因傳統化療藥不能殺死癌幹細胞,傳統化療只能殺死活躍的細胞,而癌幹細胞抗藥性高,不易殺死。


我們得出結論,傳統化療:

  1. 針對所有活躍及迅速繁殖的細胞
  2. 不針對特定的細胞
  3. 癌幹細胞擁有著幹細胞搞藥性的特質
  4. 因此,腫瘤縮小不等於所有癌細胞死亡



化療發明源於戰爭產物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造就了化療的誕生。化療的萌芽始於大戰所使用的殺人武器 – 芥子氣。當時戰場上的士兵受到芥子毒氣攻擊,科學家解剖陣亡士兵的屍體進行檢驗時發現,他們血液內的白血球數目明顯降低、患有腫瘤的亦在短時間內縮小,由此想到這種毒氣可以殺死大量惡性細胞,將劑量調低便是最早期的「化療」,這也是醫學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事實上,現今很多的化療藥物,都是從有毒植物或海洋生物中提煉毒素,再加以改良而成。而史上首位接受化療後被根治的患者,便是何傑金氏淋巴瘤。

以毒攻毒 重金屬治淋巴瘤 

由於150年前的醫療技術尚未成熟,既沒有抗生素、亦無抗癌藥可用,只有部分淋巴瘤患者會接受手術治療。患者會服用鋅、鍚、銀、汞、硫磺等重金屬等方法來治療淋巴癌,而服用類固醇,亦有效縮小淋巴瘤,但始終無法根治淋巴癌。

及至1966年,醫學界開始使用4種化療來治療淋巴癌,當中包括植物提煉出來的毒素和類固醇。每種化療的毒性及攻擊淋巴癌的位置都各有不同,務求利用協同效應更針對性地作出「攻擊」,以致每種化療的劑量會相對地降低,副作用亦因此大大減少。



參考資料:

  1. 化療發明源於戰爭產物 -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區永仁醫生
  2. 香港大學臨床試驗中心公眾資訊平台 - 港大科研突破錄
  3. 港大突破性發現導致大腸癌轉移的癌幹細胞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研究發表於幹細胞研究範疇最權威的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