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向你講「癌症唔使醫架!」你會覺得點?覺得都幾離地? 一定會覺得呢佢痴咗線!

癌症是不用醫

 

但如果,如果你有接觸和了解玄學同身心靈,會知道可能都係真。不過,由於涉及唔少身心靈嘅理論,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和認同。

至少有一個觀點,你不會馬上否定:「西醫的對抗療法係違反自然定律」我哋一出世就被教育有病就睇醫生,但其實人類自我療癒嘅能力係好高,至少啲細病根本唔使睇醫生;

不少醫生都會認同,西藥係會愈食愈虛,因為係直接殺菌而唔係免疫系統去對抗病菌,好譬喻幼稚園的父母完全落手地幫仔女做project和功課,簡單嚟講,就係使到免疫系統「唔識進步」。
 

主流醫學(Mainstream Medicine)

主流醫學是指全球最多國家「採用」的醫學,即現代醫學(Present Day Medicine)。現代醫學,源於「傳統西方醫學」(Traditional Western Medicine)。傳統西方醫學,是以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460-370 BC) 多項「個人見解」為基礎;直到19世紀「細菌理論」(Germ Theory)、「細胞病理學理論」(Cellular Pathology)」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礎。雖然現代醫學的歷史不足200年,但它的科研、教育及培訓制度,令它成為世界各國的「主流醫學」;亦扶育了一些只接受過現代醫學的醫生。

不少信任現代醫學的人,堅持住一個觀點,就是他們大多有臨床實證,然而,並不是所有「主流療法」都有「有力的雙盲(double-blind)數據」、「證明步驟」支持。就以阿士匹靈(Aspirin)為例,直到今日,醫學界還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可以解釋阿士匹靈為何有效。況且,有雙盲數據、FDA 認可的藥物也不一定安全可靠。大量 FDA 認可的藥物被逼回收,正是因為它們的副作用導致不少服藥者死亡。更甚的,2009年,瑞輝製藥商被罰23億美元便是一個例子。

 

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

在香港一位叫伍志堅醫生,於1970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曾在英國、加拿大和香港行醫。他指出多數癌症患者並非死於腫瘤,而是死於日漸消瘦。如果能改善患者的食欲、體重和體力,對他們絕對有幫助。癌症性厭食症除了肌肉萎縮和食欲不振外,一個特徵是肌肉流失,但脂肪也可能會流失。與厭食症患者不同,癌症患者的體重下降並非自願挨餓的結果,並且經歷疼痛和疲勞。對他們來說,日常活動也變得更困難。此外,癌症厭食症不能通過多吃或服用營養補充劑來治癒。

根據紐約科學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曾經做了一個 Warren Report,萎靡不振是癌症常見的最主要死因,尤其是胃癌、乳癌、大腸癌和直腸癌。至於發病機制,直到目前還是不明(註1)。萎靡不振對癌症患者的臨床意義重大。不幸的是,三大常規療法(conventional treatment)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並不注重改善這些症狀;而最令人遺憾的是,能夠改善這些症狀的癌症治癒法卻被棄用,甚至被打壓。這一位伍醫生,他多年以來,建議癌症患者在醫生們能為力的情況下或絕望時,應該嘗試採用非醫療手段的三大癌症治癒法,包括葛森療法(Gerson Therapy)、凱利療法(Kelly Therapy)和理查森療法(Richardson Therapy)。

這三種治癒法都把重點放在規定飲食(diet)、補充營養(nutrient supplementation)和排毒(detoxificatiion);而他們的癌症治癒成功個案都值得讀者和患者們參考。

 

互補替代醫學 (Complimentary Alternative Medicine,CAM)

傳統中國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在內的「非主流醫學」約有三千多年,最早可追溯到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甲骨文中已有醫學記載。經典著作如《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至漢朝間(約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奠定中醫理論基礎,包括陰陽五行、經絡學說和針灸。後來名醫如張仲景(東漢)、華佗、李時珍等人,繼續發展臨床理論與藥物學,讓中醫持續演進至今。整體而言,傳統中醫是歷經幾千年自然觀察、經驗累積和哲學融合形成的完整醫療體系。  它們對人類的貢獻,只會令人覺得他們膚淺。醫生的目標都應以解除病人的病痛為依歸,明明有更安全、更有效的療法為病人醫病,醫生本身意義是沒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只有治標與治本之別!因此,為什麼要誤導公眾,影射以及貶低那些兼併實踐「非主流醫學」的醫生為「另類醫生」。

伍志堅醫生1997年退休後,在美國跟隨治本醫學始創者克蘭頓醫學博士學習,並翻譯了克蘭頓醫學博士的名著 Bypassing Bypass Surgery《向通波仔說不》。2008年開始在香港實踐和推廣治本理論和療法;提出了一個「醫外有醫」建議,〈醫外有醫〉的前一個醫字是指主流醫學(Mainstream Medicine),而後一個醫字是指治本醫學(英語沒有「治本」這個名詞)。還贏得了「不用藥的醫生」這一個稱呼。

 

Our Team 我們的團隊– 香港治本醫務中心
伍志堅醫生於1970年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先後在英國、加拿大及香港行醫。

伍志堅醫生至今行醫四十載,見盡不少慢性病的奇難雜症,深明西醫以藥物及療法,只能治標不治本,他指出不少癌症及慢性病:心血管病、免疫系統失調以及退化病的根源成因,都人體缺乏營養素與積聚毒金屬與疾病之關係,並分享排毒、補營和戒口的「不藥而治」方案,都是闡釋慢性病自然療法的良方!

幸好,美國政府認同「非主流療法」的有效性,在2000年把有效但仍是未具科學理據支持的療法,包括傳統中國醫學的中草藥、針灸、推拿等,納入「互補替代醫學」(Complimentary Alternative Medicine,CAM),或簡稱「替代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至於哪種療法屬於「互補」或「替代」,就要視乎情況了。以針灸為例,當針灸和西藥或別的療法一起用來止痛,針灸是互補治療(complimentary therapy)。如果只用針灸而不用西藥或其他方法,針灸便是替代治療 (alternative therapy)。由於很多替代醫學是針對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少推崇的自然療法,稱它們為治本醫學更為適合。

 

身心靈醫學 (Mind-Body Medicine)

好多病都係因「心」而起,例如:情緒,壓力,絕望等等 … 因為全部都同我哋細胞運作有關。在台灣,也有一位家庭醫學及精神科醫生許添盛醫師結合正統西方精神醫學、賽斯心靈理論及佛法,提出疾病多由內在心靈扭曲和信念創造。他認為「你的信念創造了你生命中所有事件」,包括疾病,因此治療重點在於回歸身心靈平衡,透過自我覺察、學習和開悟來完成。他專注癌症及慢性病的身心靈整體醫學,強調強調「不用藥的心靈醫病」,他也定期推廣賽斯心法,建立多個健康成長團體,助人走向生命正面轉變,幫助患者從心理層面轉化,開闢療癒新路。因此,可以相信,在西方醫學等主流醫學以外,也有西方醫學的醫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許添盛醫師-台北醫學院畢業,曾任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專科醫師,現為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賽斯身心靈診所院長、賽斯文化事業發行人,致力推廣賽斯身心靈健康理念。

 

許添盛醫師治療癌症主要運用「身心靈整體療法」,強調癌症源自心靈扭曲和信念問題。他主張:

1. 癌症不是敵人,而是身心靈失衡的訊號,要用愛去「感化癌細胞」,引導它們回到正常細胞狀態。  
2. 重視「意識力量轉化」,透過改變信念、情緒與生命態度,支持身體自我修復。  
3. 提倡在身體治療(手術、化療等)外,也必須從心理和靈性層面出發,整合心靈覺察和成長。  
4. 鼓勵接受生命轉機的心態,透過自我學習、開悟,引導內在和解與療癒。  

他的理論結合西方精神醫學和賽斯心靈理論,打造可操作的療癒方法,幫助癌友心態正向轉變,減少復發機會,開創身心靈和諧的健康生活。📖✨

 

每個人都有 Death Wish

還有一句:「每個人都有「Death wish」,如果覺得人生冇意義,身體都會收到從而唔想再行落去,令到自己有病痛。

簡單講,「每個人都有『Death wish』」這說法,其實是源自賽斯心法和許添盛醫師的觀點——生命本質是靈魂的永續存在,死亡是靈魂自主選擇的轉換階段。每個人內心深處有一種對「結束現世生命形式」的默許或渴望,這並非消極,而是靈魂計畫中一部分,是對人生課題完成與新生命旅程的準備。  

心理層面講,人活在恐懼、傷痛、矛盾中,這些壓抑也可能讓人潛意識裡形成一種「想結束痛苦」的不自覺願望,但真實上這是一種渴望自由與重生的表現,靈魂從中尋求成長和解脫。  

所以說,每個人心裡都有「Death wish」,是對生死本質、對轉化和完成生命使命的自然反應,而非悲觀自殺傾向,只是心靈層面的深刻覺察或催促。

 

違反自然的醫學 -- 癌症治療

患上癌症不是世界末日,且聽聽這個周兆祥博士的訪問,周博士強調心醫,所謂意義治療學,醫好癌症絕不是一般人想的困難。周兆祥博士說: 「所有病都是心病,心是指情緒、思想、信念,所以認為癌症不用醫,要醫治的是心」。

 

總結

癌症不是不用醫,但以上兩位醫生,分別也是強調治療不能只靠手術、化療、放療這些身體層面,許醫生和周博士還提倡,還要從「心」開始著手。癌症是身心靈失衡的信號,應用「感化癌細胞」理論,用愛引導癌細胞回歸正常,而非單純對抗殺死;同時改變信念、情緒,幫助身體自我修復,才是根本療癒之道。所以醫療和心靈療癒要一起配合,效果才最佳。此外,透過一些合適的自然醫學方法,作為輔助療法或替代療法,而最後醫好癌症。你認同這幾位博士和醫生的心法嗎?😊

 

參考資料

  1. 許添盛醫師與賽斯身心靈整體健康觀 https://www.seth.org.tw/article/5/
  2. 灼見名家 - 伍志堅醫生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uthor/wuzhijian
  3. 註1:“The Anorexia-Cachexia Syndrome:A New Hypothesis,” by Atnanasios Theologide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vol. 230, March 18, 1974, p.17.
  4. 註2:Lange Medical Publishing Co., Los Altos, California, 1972, p.902.
  5. 癌症是最容易醫治的疾病,先醫好個心 https://hkhealpy.com/心理/周兆祥博士專訪上-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