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 (George Akerlof) 以及雷切爾·克蘭頓提出了身分經濟學(Identity Economics)。該理論認為,消費行為能夠反映個人身分認同,透過光顧商店獲得身份認同的滿足感,便能創造出個人效用函數上的經濟上的貢獻。在現實生活中,例如穆斯林只光顧清真認證的食店,是身分經濟學的一個例子。

 

這個理論背後也串連了一堆經濟學的重要因素,就是物以類聚、劣幣驅逐良幣、消費主義,甚至乎個人價值觀。例如,有較高優越的消費者,會喜歡到高級餐廳、高檔次的店舖消費,相反,因着個人的待遇、經濟條件,可以選擇平民一點、大眾一點的消費。其實各有所取,沒有高低分別。

 

不過,在這10年,香港的經營環境轉變,消費者的行為模式,以及香港人口的轉變,很多行家都不約而同說,很多高消費的中產移民了外國,轉換來多了透過香港輸入人才計劃、優才計劃以及投資移民計劃來港的從內地移居香港的新人口,所謂「新香港人」,他們的消費行為以及價值觀,讓我們這些經營生意的老闆,要學習怎樣轉換心態過來。

 

個人認為,「新經濟圈」自然不能一蹴而成,我們做本土生意的人士,也要學習怎樣和這一群身經濟主義的消費者共處,涉及很具體的現實問題,正是考驗香港人的時候。

 

顧客是上帝

 

如何合理處理矛盾?

 

顧客就是上帝?

香港並沒有“顧客是上帝”的老話。我在香港没有聽到有人說:“顧客就是上帝。”这一句說話。只有人:“買就買,唔買就過主。” 

 

作為顧客,你有你的權利,願意支持不支持跟我們購買, 但是,尊重人是沒有分界限、你我他、什麼地方來?更沒有權利,指令我們作為你的服務者,要配合你的喜好。

 

回歸後香港人真正明白什麼叫殖民地!

 

🌟 專注播種

 

祈求、祈禱


當你剛許下一個願望,
你需要聚焦、清晰畫面、傳遞能量:
「呢樣野係我真心想要,我值得擁有。」

 

🍃 放下=信任
當你已經行動過、努力過,
就唔需要每日捉住願望唔放,
而係轉念成:「佢會嚟,我準備好接收。」

 

你唔會訂咗外賣就每分鐘打電話問送餐員幾時嚟,
你會收起手機,做返你自己嘅事,
因為你知道——外賣會嚟。

 

顯化唔係靠焦慮、唔係靠每日重複問「點解仲未有?」
而係從一個值得擁有的頻率,靜靜地迎接。

放下,唔係放棄,
而係信——佢會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