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客人遭遇到一次不愉快的事情,例如收到的雞蛋全部破碎,或者收到的菜不新鮮,通常都是二話不說,以後將這個事情永遠保留和記錄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我以後都不會再幫襯這一間店。」, 又或者對我們說:「沒有下次!」。

 

 

 

記得好多年前,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她當年是我們書院全校的高材生,畢業後,她進入了一所律師行,一直都是做資深律師的工作, 至今仍利用工餘時間,參加慈善機構,推廣氣功和靈性健康,好多年前她介紹我參加過一個叫奇蹟課程,課程內容,部份已經記憶模糊了, 導師是一位富商,他教導了一個對我至今獲益良多的分享,就是寬恕和接納,接納當下的一切美好與壞的事情。

 

這裏所談的寬恕放下,是顛覆我們過去對「寬恕」的理解,過去我們學的寬恕總是寬恕來寬恕去,然後怨恨還是消不退。

 

其實寬恕並不是「慈悲」之舉,一個人願意寬恕完全是為了自己,畢竟不寬恕之心未必傷害到別人,卻首先傷害了自己。 筆者也遇過一些客戶會認為, 我俾咗錢(意思是自己付出金錢的代價, 其實,不局限金錢,而是我們在任何事情,我們都會付出時間、相信、希望),就不能和我期望有落差,有意無意識地,用金錢的一把尺去量度結果,很容易跌進期望落空這個胡同。

 

有時候,對方或別人對我們不好,並非刻意傷害,或者所謂的忽略, 世界所出現的事情,原來蘊含一種道理, 固然有其原因,例如,我一棵菜,當他獲得一定的濕氣,在適合的環境和溫度(例如25度至28度),細菌可以幾何級數來繁殖,可以短短一兩個小時,將蔬菜變壞, 當客戶收到的雞蛋,無論我們怎樣悉心包好,可能由於一個環節出錯,我們的蔬果箱倒轉了,所有雞蛋便會全部破損,出錯的確就是出錯,問題在於 是否「對錯」, 而是世間充滿的事情的安排不一定是我希望、我相信,甚至乎我知道、我明白,的確會有很多事情令事情的結果變得複雜,也就是說我們常聽到的一句「 並非因為人為、不可抗力的因素」! 

 

但當我們改寫我們的信念(對方總是對我不好),逆轉我們所想、所相信的事情,改變我們思想的軌跡,當我們嘗試去想「會唔會送貨公司這部份出了問題?」、「我收到貨品的情況,只想通知你們⋯⋯」, 或者更可以去想,「供應商都不希望我收到東西損壞,可能他們都不知道⋯⋯」,不再糾纏了事件的因由和對錯,所獲得的好處, 至少至少減少了對方的壓力, 讓對方願意改變,可以將焦點放在事情身上,更容易獲得正面回饋及改善結果。

 

當顧客若能把《一念之轉》 這個工具融會貫通,心自然變得更開放,讓我們看清仁慈的真相,真正寬恕自己與世界,放下造成讓我們痛苦的執念,獲得真正的平安與幸福。

 

這個工具需要日常生活進行, 對別人、對伴侶和對家人(包括在世和不在世的父母),不斷運用和實踐, 會讓我們身體腦神經作出改變,甚至會影響我們思想行為的化學物質的傳遞,所以,筆者聽過無數例子,受到心靈創傷的人士,參加了教會生活,教會牧師就是經常運用《一念之轉》這個工具,個人開朗了,甚至改善了抑鬱以及重病。  在香港,我們身邊有太多無數的香港人, 有些甚至年輕貌美的少女, 察覺到在她們眉頭間、眼神帶着一種非常冷漠、鄙視俗世的眼光,和你用一秒的眼神接觸,強烈感受到對人不信任、對任何事情充滿懷疑、或者要帶着高高在上的舉止,和這個世界掀起一道牆,遇到輕微的不如意事情,她們有意無意地表現他們不友善的舉止和眼神。

 

有一間著名大學早前就 改寫信念這個行為認知研究,把抑鬱症患者分成三組進行治療,兩個月後,檢測成效,結果顯示:

第一組 - 服食安慰劑,有20-40% 患者好轉

第二組 - 服食抗抑鬱藥,有40-60% 患者好轉

第三組 - 改變自己的思想行為認知,有90% 患者好轉

 

學習了這一個工具, 驚訝地,我們會發現現實總是仁慈的,唯有自己的想法讓自己痛苦。你寧願你是對的,還是幸福的?

 

如果, 文字局限, 又或者,你仍未明白我剛才的說話真正意義,我邀請你一看,這位一位朋友轉發的視頻, 這位YouTuber的視頻對我內心有一種震動的感覺,有時間不妨可以聽聽:

 

 

衷心希望,過去因為我們做得不好,遭遇過不愉快的消費體驗的客戶, 我也衷心向你們再一次再一次說對不起!